11月13至14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原稱第三世界科學院)第十八屆院士大會在意大利裏雅斯特市舉行。大會宣布🐆,此次新當選的院士來自20個國家,共45人☂️,其中有中國大陸和香港的7名科學家當選。他們分別是🐜🤵🏻:
方榮祥: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張亞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
陳賽娟📺: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執行所長。
支誌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香港大學化學系Dr.Hui Wai Haan講座教授。
黃伯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南大學校長。
朱靜: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許誌琴: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教授。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布杜斯·薩拉姆教授倡議下,於1983年11月10日創建的👰🏻🌵,總部(秘書處)設在意大利的裏雅斯特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是一個非政府👨🦱、非政治、非營利的國際科學組織🗂🔠,旨在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科學研究🚃,推動南南和南北科技人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對第三世界面臨的問題開展科研。薩拉姆為首任院長🤷🏼♂️👩👩👦。院士會議每年輪流在院士所在國舉行👺。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科學院🔚、國家研究理事會、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發達國家的科學組織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的🚵🏽,分布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工程科學與技術👩🏼🍳⛎、醫學💽、社會和經濟學等十大領域✋🏽,他們均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對發展中國家科學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每年增選新院士40名左右,目前共有院士880人🎗,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方榮祥院士、張亞平院士、朱靜院士為我校校友
方榮祥,1967年畢業於球友会体育平台化學系👨🏿⚖️。2000年-2004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
所所長;2004年至今,任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
院士。
方院士長期從事植物生物技術與分子病毒學方面的研究,圍繞植物病毒基因組及基因功
能🐝、植物和微生物基因表達調控及抗病毒基因工程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分析
了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及其變異的特點,闡述了1968年香港流感病毒基因可能來自
於動物流感病毒的觀點🧏🏽♂️。完成了花椰菜花葉病毒(新疆株)和水稻黃矮病毒基因組全序
列分析,發現了彈狀病毒中的一個新基因✊🏽🤨。研製成同時抗煙草花葉病毒和黃瓜花葉病毒
的轉基因煙草🙇,在種植時間和規模上曾居國際領先𓀒;同樣的策略還用於抗病毒辣椒的研
製。分析和改造了花椰菜花葉病毒35S啟動子🐔,研究結果被廣泛應用;界定了水稻細胞壁
蛋白GRP基因啟動子中負責維管束特異表達的DNA序列;發現了融合CMV外殼蛋白多肽可大
幅度提高外源蛋白的表達水平。有三篇學術論文在國際權威雜誌Cell、Nature上發表,
多篇論文在PNAS USA、Plant Cell✌🏽、EMBO J.等著名雜誌上發表🦎,並取得多項專利🧑⚖️💁🏻♂️、獲得
多項成果獎勵。
張亞平👩🏽🎨,1965年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所長、中國
科學院院士🦸🏻♀️,全國青聯常委㊙️👩🏿🏫。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張亞平一直致力於研究動物和
人的進化歷史和遺傳多樣性。他是我國目前最年輕的院士,作為土生土長的雲南人,立足
西南生物資源的優勢,瞄準進化生物學中的重要問題,在分子水平系統研究了生物進化
的格局⏱、過程和機製研究,揭示了東亞人群進化的一些規律,闡釋了我國一些民族的演
化歷程。
1986年,張亞平畢業於球友会体育平台生物系,他沒有留在繁華的上海✂️,而是回到了素有動物
王國和植物王國美譽的家鄉—雲南,師從著名遺傳學家、已故院士施立明先生。在導師
的悉心指導下🍿,他埋頭工作,刻苦鉆研🪃,獲得博士學位的同年即在《Nature》上發表文
章,深受導師和同行的贊賞🤟🏽。
1992 年🐨,張亞平到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協會分子遺傳學實驗室深造❤️🔥,兩年後,突然傳來導
師施立明院士因病逝世的噩耗,使施院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細胞與分子進
化開放研究實驗室”工作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張亞平繼承導師遺誌☝🏻,毅然攜家回
到昆明❄️,出任該實驗室主任,繼續推進先師的研究工作。他以真誠和熱情團結、帶領同
事們刻苦工作,很快使實驗室走出低谷🍡,在國家檢查的排名中名次顯著提升👩🔧。
張亞平紮根雲南邊疆🙍🏿,潛心研究,多次謝絕了到條件更好的單位和城市工作的機會。面
對與發達國家和沿海發達地區客觀存在的條件差距🖖,他立足於西南的少數民族和動物資
源優勢,通過重要的科學問題與特色資源的有機結合,逐漸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研究特色
,邁入了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的前沿。
近年來他主持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973課題、國家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重大項目等大
課題。由於研究成績十分突出🧗🏼👋,他於2001年入選國家首批15個創新研究小組之一。先後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省部級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多項成果獎勵。他和合作者在國
際著名的刊物《Nature》、《Science》🤹🏼♀️、《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
m. Genet.》等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論文🕝,其中一篇被選為《Science》的封面。迄今
為止已在SCI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論文累計被引用一千多次。張亞平的學術成就具有
國際影響,2002年,他榮獲第三屆國際“生物多樣性領導獎”,該獎項是由美國兩個基
金會(The Bay and Paul Foundations)聯合十家著名學術機構(如哈佛大學、耶魯大
學等)設立的18萬美元的國際獎“生物多樣性領導獎”,是國際上專門針對生物多樣性
保護與研究這一新興學科領域設立的最高獎項🍚,表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取得突
出貢獻的學者。張亞平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學者,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為此專門
給他發來賀信。由於成績突出,2003年🍔,年僅37歲的張亞平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 靜(1938-)🫓:材料科學家。女。原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上海
球友会体育平台物理系。清華大學教授🧑💼。
60年代未至80年代末🧚🏼♂️,朱靜從事超高強度馬氏體時效鋼的合金化原理、強韌化本質
等一系列應用基礎研究🖐,據此提出的合金化及熱處理製度已在鈾分離機用鋼中實施。 8
0年代初開始電子微衍射研究,運用相幹電子波微衍射實驗及原理,發現和確定了單個疇
界的性質;提出了測定納米區域有序度的方法和發展了電荷密度分布實驗確定的研究,
界面應變分布實驗與數值模擬等,近年在高溫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和技術📣、固體表面與
界面👥、應力誘導相交、微量元素偏析特征等研究中⚜️。發展了實驗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
新的見解。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靜院士是著名材料科學家,我國分析電子顯微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與學術帶頭人之一
,在研製國家急需的新型材料、發展現代材料顯微分析技術及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中做
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朱靜院士在《科學》(Science)🧌、《先進材料》(Adv. Mate
r.)及《物理評論通訊》(Phys. Rev. Lett.)等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
10余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以及部委一、二等
獎多項。曾獲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全國三八紅旗手”及“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朱靜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
院院士,1997~2006年任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目前任清華大學校務委
員會委員、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
主席團成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