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高等教育戰線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註重內涵發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藉此直屬高校工作咨詢會之際🙎🏼♂️,就這個問題作些探討,拋磚引玉,請教同行。
一、什麽是高等教育質量?
當今中國的大學,負擔不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文化輻射。忙活半天🧑🏻⚖️🥌,反而把大學的本質、大學的根本使命忘卻了。當今中國的大學校長,壓力不小🪑:形形色色的排行榜沖擊著大學校長們的心理🔥🏌🏿♂️。排名有各種權重,究竟什麽是衡量一所大學質量的標準?
綜觀世界高等教育史🤽🏼♀️🏀,大學的功能因為不同時代的要求而有所拓展⚆,但是其核心功能——人才培養始終沒有變。作為一個社會機構⛪️,大學是因為培養人才而存在的💎。我們常說,大學是長壽的🦾,最早的歐洲大學有六🏸、七百年歷史🍇🤶🏽,一直存活到現在👨🦯,就是因為社會永遠需要人才的繁衍,如同人類的繁衍一樣。許多教育先哲們都說🧑🏫,大學的本質是教育。許多著名的大學之所以聲譽日隆,是因為他們成功地培養了在歷史上可以留名的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和文化人👨🏿🚀。大學可能承擔其他社會功能,譬如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文化產品生產🔸,等等🏊🏻♂️。但這都是其核心功能的延伸🍘,也就是人才培養的結果。大學不是因為這些社會功能的需求而存在的🏊。否則,我們去辦研究所、公司和文化團體就是了。
大學對於社會的最大貢獻,不在於它能拉動GDP幾個百分點💁🏻🤳,也不在於它能生產多少篇SCI文章,而是人才的培養——為社會源源不斷地培養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們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就是要花極大的力氣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從受教育者家庭這個微觀的層面看,他們關心高等教育,主要也就是關心人才培養質量🤹🏽♀️。許多家庭都把子女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視作最重要的長遠的投資👃🏿,一個貧困學生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就會改變整個家庭的境遇。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迅速提高,廣大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已從“能上大學”逐漸變為“上好大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好各類各層高質量的大學,滿足廣大群眾的要求,是我們的職責。
再深入分析一下,由於大學的種類很多,因此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認識和衡量標準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什麽樣的辦學理念,就有什麽樣的質量觀。有什麽樣的辦學特色🧑🎤,就提出什麽樣的人才培養要求👰🏿♀️。以基礎學科見長的大學很看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工程技術學科見長的大學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高等職業學校則重視職業技能的訓練🧑🏿🎄。不同層次的大學對人才培養質量更有著不同的參照系和要求。所以,高等教育的質量觀應當是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更應包含多樣的全面的質量觀。衡量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應該是多把“尺子”👱♂️,而不是一把“尺子”🧑🏿⚕️。
二、政府部門和大學如何抓質量
我國的各級政府是勤政的、強勢的政府。我國的社會是政府主導型社會。政府的計劃、統籌🤵🏽♂️、指揮能力很強,成就了很多偉業,也包辦了許多不該由政府做的事。這在許多工作中已成慣性,當然抓高等教育質量也不例外。凡事總有兩面,上面的積極性高了,就抑製了下面的積極性💢;整齊劃一的多了,生動有效的就少了。我以為,抓高等教育質量,政府部門和大學應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工作重心落在各大學。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歸根結底是提高各大學的辦學質量。政府部門要著重做好投入、監測、引導工作,少抓一點自己掌控、讓大學圍著轉的所謂“工程”。
首先要加大對人才培養經費的投入✉️💽。公立大學的日常運行經費主要是按學生數核撥的,生均經費很低,沒有隨物價指數的上漲而增加👱🏽🧚🏻♂️,多少年沒有變🌍🦸🏿♂️,去年漲了不少,但主要是還欠賬,而且生均經費遠達不到生均培養成本(以地處上海的部屬院校為例🧘🏿♂️,生均培養成本是2.2萬元,去年生均經費增加後大致僅達到8500元)。更重要的是👨🏽⚖️,由於經費短缺,大學的各種開支都要用這筆經費👣,因此直接投入用於人才培養的費用更少。圖書經費短缺,教學實驗設施落後,實驗經費不足🚵🏽♂️,課程建設經費少得可憐👼🏻,實習經費得過且過等等,在各校都是普遍的現象。這些直接用在學生身上的🦸🏽♀️、能發揮作用的、最有意義的經費嚴重不足,真是匪夷所思。投入不足👩🏻🎤,何談質量🥖!我呼籲,在不減少科技創新專項的前提下👨🏫,逐年增加生均經費🧼。
對大學辦學質量的監測🧒🏻,是政府的職責♋️。問題是采取什麽方式。談監測必然涉及評估,評估是監測的手段之一👷🏼。問題也在於應怎樣評估👩🏻🦯➡️,以及由誰來評估。教學評估是為了促進大學的人才培養🕵🏽,不僅有評價的功能,還應有咨詢的功能;不僅應告訴大學你在什麽水準上,更大的意義在於指出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當前應弱化評價功能,強化咨詢功能,不搞獎勵和評估掛鉤👨🏼🎨。由於學校種類💆🏼🤵🏽♂️、層次不一樣👩❤️💋👨,應該不搞劃一的評估,而搞分類或個性化的評估(如抽評)🧑🦯。評估的標準有很大的導向意義,因此這要體現國家的要求,比如👞,不以辦學規模、數量為標準,而以質量為標準。教學評估應交給中介機構(如教育評估院、中心等)🤜,政府機構自己不組織,這樣有利於保證評估公正客觀🤽🏽,評估結果和資源分配不掛鉤、和官員政績不掛鉤。當然中介機構要相對獨立,不依附於政府。政府以第三方評估結果為參考🪜,製定相應的政策,統籌教育的資源。這在世界各國都是通行的做法。
政府對大學提高辦學質量的引導也很重要。政策就是導向👩🏿🔬。要引導各類各層大學辦出特色,抑製規模盲目擴張的沖動🕯,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等,引導的手段就是政策導向,支持倡導的,抑製不倡導的。相比之下,提高教育質量的主要責任落在各大學身上🙁,是校長操心的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大學根本的責任🦸♂️、永恒的主題💅,也是耗費精力多、見效不明顯、但長遠起作用的內涵建設⛲️。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學校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建立規範的教育體系、改進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建設好教師隊伍、改進教學管理等方面全面著手加以努力👏🏼。我們的教育教學體系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學習蘇聯一路走過來的,與計劃經濟體製相適應,為國家工業化道路服務的痕跡比較濃🌗☆,專業化的教育比較成功,在當時的情況下為共和國的建設培養了大批骨幹人才。但是這一體系顯然已不適應今天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盡管經過30年改革開放這一體系有了不少進步⚗️,但還需要進一步改造。這就需要不斷解放思想🧌,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教師隊伍🫀。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要保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一是要有足夠數量稱職的教師,生師比不能過高📱,這樣才能要求教師的課程質量🧖🏼。二是要千方百計激勵、動員教師在教學、人才培養上增加投入🚓。現在教師負擔很重🈶,幾副擔子一肩挑💆🏻。要減少教師的行政兼職,校內設立專司科研的研究員系列,要求教授多上本科生課程☢️🕤。許多優秀教師的身上有著天生的熱愛學生🧑🏽🏭、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積極性(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對此要獎勵倡導,以良好的師德師風熏陶日益增多的新教師🆕。三是要保障教師的學術水平。高水平的課程得有高水準的學術保障☝️,教師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在這一點上是統一的,這是大學教學和中學教學的根本區別🙏🏽。
提高教育質量還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動的機器𓀝。因此,人才培養要著眼於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的生動活潑發展的成才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內在積極性。要為他們開設盡可能多的選修課程;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轉專業🍴,得到“第二次選擇”的機會🧑🏻🦳;接受外校的插班生🧑🏽🏭;增加在校學生出國交流機會🏋🏻♂️;增加學生課外與教授通過科技活動等進行接觸的機會;為個別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等等✌🏼。總之,要因材施教🟪,發揚個性👱🏻。公共服務和後勤保障設施也要樹立“用在學生身上最值得”的觀念,舍得投入建設。
三、通識教育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途徑之一
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05年學校藉百年校慶之機,展開了新一輪本科教學改革——探索通識教育。
我們之所以提出通識教育,是因為深感今天的大學人才培養面臨著諸多挑戰⏩。經濟體製向市場化轉型,也帶來社會的普遍的功利心理⚧。社會和家長對學生的期望🖇,更多地和職業、收益聯系在一起,如果大學不自覺地跟著走🤸🏽♀️,就會使教學成為知識疊加和技能操練,忽視品德的培養和思維的訓練🧑🏻⚖️。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轉化為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這嚴重束縛了青少年的身心發育🍰。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已不滿足於單一知識和技能👩🏻🌾,希望人才具有綜合素質,特別是在人的一生都在進行知識結構✅、綜合素質調整的今天👨🏼🍳,希望人才具有自覺調整的能力。鑒於此,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文理交叉👉🏻、完全學分製改革、分大類培養學生的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實施通識教育這一本科教育教學新的探索♗。
通識教育在國外一些高水平大學早就實行了幾十年🙊,並且有成效,這一理念也深入人心🚶♀️。我們的探索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和借鑒🦍,但不是單純的模仿,因為實施的背景條件和課程內容是很不一樣的🟧🔡。我們的理解是,通識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全面素質教育。所謂全面素質教育🐜,有幾層意思。第一🧑🏽,不僅有知識,而且有能力𓀘,會動手,會交往🧑🏽🦳,素質多樣。這是淺層的理解。第二Ⓜ️,這種教育不僅使學生成為人才,而且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如果一個人光有表面的素質↖️,沒有健全的人格,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情懷,缺乏個性,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通識的“識”,不只是知識的“識”🌐,而更指識科學🌦、識社會、識文化、識人類。我校的一些教授認為🍱,在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市場經濟影響深入的情形下,人一定不能喪失自己。由此可見,通識教育和過去多年倡導的文理教育還是有區別的。通識教育也不是像有人誤解的那樣是外來教育。我覺得🌝,深厚的中華文化是中國大學推進通識教育的寶貴財富,開放以後外來文化中的先進內容也可以為我所用。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可以引進,實施中加入中國的內容💯👨🏽⚕️,就變成有中國特色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在球友会的實行👰🏽♂️,其核心部分是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經過教授委員會的頂層設計,核心課程初步確定為“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等6大板塊。這些課程具有綜合性、思辨性📍、批判性的特點,規劃建設300門,經過3年的努力,已經開到110門0️⃣。在一個學生的本科課程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有14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0%左右🏄🏿♀️。可以貫穿大學四年🛟,一年級集中些🧑🏻🔬💲。
輔之以核心課程的措施是組建準本科生學院——球友会學院。一年級學生進入球友会學院,各專業學生混合居住,分屬4個以我校創校校長的名字命名的書院。書院旨在打破專業樊籬📨,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圍,引導新生設計大學生活🦹🏻,開展閱讀經典的讀書活動▶️👨👨👧👧。
實施通識教育在學校裏實際上是一項系統的改革。從教育理念到教學管理體製❗️,到學生管理方式,都需要有很大的轉變。為了推進這一改革🧑🏻🦯,我校在2007年上半年開展了通識教育大討論🧙🏽♀️。通過討論,大多數教師從先進的理念出發都對實施通識教育持贊成態度,一些有識之士更是態度堅決。但在實施中還是遇到觀念上(與專業教育關系)🪪、體製上(誰來建設通識課程)的困難💉,最關鍵的是,能夠擔任通識課程的師資遠遠不夠,需要下功夫培養。通識教育在我校只是初步探索👨🏿🏭。我們並不認為它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學校。通識教育的效果是否有利於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有待實踐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