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首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64部著作正式出版面世。我校共有三位專家的著作成果被選入文庫🙍🏽♂️。其中,經濟學院袁誌剛教授的著作《均衡與非均衡:中國宏觀經濟與轉軌》和陳詩一副教授所著的《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在經濟類的七部專著中占據了兩席🌂。歷史地理研究所王振忠教授的專著《明清以來徽州村落社會史研究——以新發現的民間珍稀文獻為中心》也入選了歷史類著作文庫。
據悉,20日當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誌在北京接見了入選著作的部分作者代表💴,並為他們頒發證書。
袁誌剛教授的著作,集中討論了宏觀經濟和轉軌經濟的問題⛑️,主要包括了:非均衡經濟理論研究及其在中國宏觀經濟分析中的應用;中國經濟轉軌與國有企業問題📷;在全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我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宏觀經濟的增長與波動;居民消費💆🏼♂️🧚🏿、儲蓄和房地產市場波動;就業🤸、失業問題與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創新🪜、教育與知識經濟對於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性等內容。
據悉,《均衡與非均衡:中國宏觀經濟與轉軌》匯集了作者本人近十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其中收錄的文章多次刊發在《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等權威經濟學雜誌上。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的評委們對該書的評價是:第一,該專著對於中國的現實問題進行了跟蹤研究🏰;第二📅,對於這些現實問題有著獨特的觀點👩🏻🦽➡️,主要包括均衡與非均衡經濟的運行,養老保險體系的選擇和中國房地產資產泡沫等時下最為熱點的問題。
袁誌剛教授介紹🖥,他的著作主要運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對當今中國的一些經濟問題進行探討,其中最為有特點的就是“非均衡理論”。袁教授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將這一理論引入中國,是最早在中國介紹這一理論的學者之一🪵。可以說,經過十幾年來的潛心研究,在“非均衡理論”這一問題上,袁誌剛教授可謂造詣頗深🀄️。而普通的讀者也可以通過這本專著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解讀中國經濟的現狀,對於未來中國經濟體製、土地製度和就業製度的改革趨勢等最為熱門的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陳詩一副教授的著作則從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視角論述了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其主要內容包括了🧔🏿♂️,納入能耗和排放後的中國工業生產率、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分析,中國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邊際減排成本或影子價格度量,從節能減排角度討論中國工業的結構轉型,分析環境稅或者說碳稅征收對中國工業的雙重紅利影響分析,預測節能減排行為的成本和收益探討節能減排行為的收益可能性等等。
《節能減排、結構調整與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一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創新性和指導性。該書所研究的都是當前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首次采用獨特的中國工業二位數行業的面板數據,在同類著作中絕無僅有;同時🕤,著作還采納最新的分析非期望產出(比如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向性距離函數和動態行為分析模型進行分析,在技術和研究方法上具有極強的創新性。
王振忠教授的《明清以來徽州村落社會史研究——以新發現的民間珍稀文獻為中心》,立足於歷史學的學科本位👲🏽,結合長期的實地田野考察🧚♀️,分別探討了徽州村落文書之形成、村落文書所見的民眾日常生活、大小姓紛爭與區域社會結構、禮生與儀式及其所反映出的區域文化背景🧖♀️、迎神賽會與民間基層組織的變遷、村落宗族與地方社會以及村落中的小農生活等,反映了作者利用徽州珍稀文獻從事明清以來村落社會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徽州文書的大規模發現,曾被學界稱作是繼甲骨文🥯、敦煌文書、大內檔案(即明清宮廷檔案)和秦漢簡帛之後20世紀中國歷史文化的“第五大發現”。“徽學”在明清史研究中異軍突起🤦🏼♂️,愈益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而對徽州文書的研究🦹🏻🧘🏽,可以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推動中國史研究的深入。其中🦵🏻,村落社會史是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重要領域,但在傳統的歷史文獻學視域中,真正能反映歷史時期村落中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史料極為分散、零碎,缺乏細致、豐富的情節。而通常的田野調查方法,最多也只能追溯至數十年前的歷史,這就使得此一領域的研究存在著較大的困難🧙🏿♂️。該書無論從資料發掘還是研究方法上🧄,都極大地拓展了徽州文書的研究領域👆🏼,為村落社會區域類型的比較研究奠定了基礎🐏。書中的絕大多數篇章,曾作為參加海內外重要學術機構組織的合作項目之成果,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